目录
一、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概况.............................................1
(一)总体情况.........................................................1
(二)发展特点.........................................................3
二、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现状.............................................7
(一)产业链整体框架.............................................7
(二)产业链主要环节最新进展.............................8
(三)国内外产业链各环节重点企业...................15
三、应用推进 ...................................................................23
(一)制造领域.......................................................23
(二)教育领域.......................................................24
(三)文化领域.......................................................26
(四)健康领域.......................................................28
(五)商贸领域.......................................................29
(六)军事领域.......................................................30
四、政策环境 ...................................................................33
(一)国家政策.......................................................33
(二)地方政策.......................................................39
五、产业投融资 ...............................................................57
(一)国内外投融资情况及特点...........................57
(二)典型案例.......................................................60
六、各地虚拟现实产业进展...........................................66
(一)南昌 ...............................................................66
(二)青岛 ...............................................................69
(三)北京 ...............................................................71
(四)上海 ...............................................................73
(五)深圳 ...............................................................76
(六)杭州 ...............................................................78
(七)昆明 ...............................................................79
(八)拉萨 ...............................................................82
七、存在问题 ...................................................................83
(一)关键核心技术短板亟待突破.......................83
(二)存量优质虚拟现实内容不足.......................84
(三)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尚不成熟.......................84
八、发展建议 ...................................................................85
(一)加大创新研发支持.......................................85
(二)推进产业协同发展.......................................86
(三)加快技术推广应用.......................................87
附录:研究对象与范畴 ...................................................89
一、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概况
(一)总体情况 虚拟现实核心技术产品日臻成熟与非接触式经济需求
高涨双轮驱动虚拟产业高速发展,全球虚拟现实产业进入新一轮的爆发期。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的“
METAverse(元宇宙)”概念热度高涨,脸书、微软、英伟达、
高通、腾讯、字 节跳动、
华为等国内外巨头持续发力虚拟现实产业。微软、脸书、
苹果等科技巨头布局多年,通过投资、收购、自主开发等方式,已基本建立了从硬件、软件、内容、应用和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系统。脸书公布了打造元宇宙的新计划,在公司
VR 实验室团队下成立元宇宙产品团队,持续在 VR/AR及其他元宇宙相关领域进行产品服务研发。微软上半年获美 军 219 亿美元 AR 设备订单,将为美军提供至少 12 万套军用增强现实(AR)设备。英伟达创建了 Omniverse 虚拟工作平台,已有 17000 个
用户体验版在建筑、娱乐、游戏等领域实现应用。罗布乐思(Roblox)、Epic 等美国游戏公司加大对于元宇宙业务的资金投入。全球 VR 头显市场将保持强劲增长,根据 IDC 预测,2021 年全年 VR 头显出货量将同比增长28.9%,2025 年 VR 头显出货量将达到 2860 万台,五年复合增长率为 41.4%。
自从 2018 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迅速,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产品供给日益丰富,应用创新生态持续壮大,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虚拟现实产业链条。国家政策红利、5G 快速商用化、“非接触式”经济的新需求等利好因素推动我国虚拟现实行业应用加速落地。
政策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列入数字经济重点产业,提出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网络方面,我国 5G 网络建设稳步推进,截至 2021 年 8 月底,累计建成 5G 基站总 数 103.7 万个,5G 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的地市级城市,还有95%以上的县城城区和 35%的乡镇镇区,为快速推进虚拟现实终端服务的产业化进程奠定了良好的网络支撑基础。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规模稳步增长,千兆用户发展加快。截至 2021 年 8 月,我国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 5.19 亿户。其中, 100Mbps 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 4.77亿户,占总用户数的 92%;1000Mbps 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 1864 万户,比上年末净增 1224 万户。终端产品方面,华为、小鸟看看、HTC、亮风台、耐德佳等企业发售标杆性 VR/AR 终端,
OPPO、
vivo、创维、联想、爱奇艺、字节跳动等企业跨界入局。应用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在守好疫情防线、助力复工复产、远程医疗、线上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VR/AR 应用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虚拟现实在制造、教育、医疗、文娱等领域的应用明显提速。
(二)发展特点
1.硬件性能优化迭代加快,向轻薄化超清化加速演进
虚拟现实终端市场迅速扩大,开启虚拟现实产业爆发增长新空间。虚拟现实设备的显示
分辨率、帧率、自由度、延时、交互性能、重量、眩晕感等性能指标日趋优化,用户体验感不断提升。我国歌尔声学代工生产了全球大部分高端虚拟现实头戴设备。小鸟看看、联想、
小米、创维、OPPO、vivo为代表的智能硬件巨头相继推出 VR/AR 头戴设备。小鸟看看推出 Pico Neo3VR 一体机,具有 6DOF(自由度),头盔部分重量为 395g。华为发布了轻薄型的 VR Glass,采用分体式设计,其重量为 166 克(佩戴部分),机身厚度仅 26.6mm,分辨率达到 3K。小米发布了单目光波导 AR 智能眼镜探索版,通过 Micro LED 光波导显像技术,可以实现信息显示、通话、导航、拍照、翻译等全部功能,整机重量只有 51g。曼恒数字发布了面向行业用户的 VR 一体机“7 光”,采用 6DOF光学定位系统,实现真 4K 高清显示。
2.5G 商用使能 VR/AR 业务,助力终端轻型化和移动化
5G 技术提供的高峰值速率、毫秒级的传输时延和千亿级的连接能力使能云化 VR/AR 业务发展,降低对虚拟现实终端侧的要求。中国移动推出移动云 VR 业务,重点面向 5G 用户及千兆家款用户,通过“5G+产品+终端”为用户提供端到端全场景沉浸式 VR 体验。中国
电信将 VR/AR 列入 5G 十大行业应用中国的“服务美好生活”类别,包括云 VR
视频、云 VR 游戏、云 AR 和云游戏四大业务。中国
联通发布了 5G+VR 开发平台,引入 VR 影视、VR 游戏、VR 教育等 VR特色应用。通过图像渲染上云、内容制作上云,结合边缘计算和 AI 技术的应用,能解决虚拟现实终端产品图像渲染能力不足、终端移动性差、互动体验不强等痛点问题,大幅降低了终端的电池续航、体积、存储能力的要求,有效降低终端成本和对计算硬件的依赖性,同时推动终端轻型化和移动 化。
3.虚拟现实产业要素加速融通,技术、人才多维并举
虚拟现实产业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已形成较为完整的虚拟现实产业链条。
芯片方面,当前虚拟现实终端用主流芯片为高通 XR2,采用 7 纳米制程工艺,支持 8K、60 帧的视频编解码以及高达七路并行摄像头。显示方面,京东方推出的高分辨率响应时间小于 5ms 的快速响应液晶面板,耐德佳、枭龙科技等企业在 AR 设备光学模组设计方面拥有国内 外专利,掌握了显示关键技术。交互方面,七鑫易维的眼球 追踪
解决方案、诺亦腾的动作捕捉技术等开始应用于国产VR/AR 终端设备中,商汤推出 SenseAR 追踪定位系统。内容 应用方面,央视多次 VR 直播春晚、VR 游戏《盲点》、VR 主题乐园等走进人们生活,4K花园等举办了“5G+4K/8K+VR 云直播演唱会斯琴格日乐(及乐队)专场”,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VR 端直播体验。造梦科技与华为云合作,上线 5G 梦境 VR云平台,首批上线三十款 VR 游戏作品,所有游戏均依靠云端服务器运行。
虚拟现实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涵括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硕士/博士培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以及各方力量的努力下,截止 2020 年,全国已有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河北东方学院、吉林动画学院等高等院校开设了虚拟现实技术本科专业,157 家职业院校开设了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科专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 16 个新职业信息,“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正式确立为新职业。2021 年 8 月,《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标准》通过评审,对提高虚拟现实相关专业技 术人才的素质、规范化培养和社会化评价提供有力的支撑, 也将对虚拟现实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评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更多详细内容请下载附件查看
2021年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_nowatermark.pdf
(2.1 MB, 下载次数: 1, 售价: 1 RD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