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ython设备开发的背景
当前鸿蒙设备应用的方式
1.
C语言 + 鸿蒙设备(RISC-V)交叉编译器
2.
串口烧写编译生成的固件
• 什么是交叉编译?
– 背景
•
嵌入式设备往往资源受限
• 不可能在嵌入式上直接对
处理器进行编程
–
解决方案
• 在开发主机(PC)上对源码进行编译
• 最终生成目标主机(嵌入式设备)的可执行程序
企业级嵌入式开发环境
当前鸿蒙设备开发存在的问题:
1. 传统嵌入式开发模式(嵌入式开发者熟悉的味道)
2. 固件中的应用不易升级
3. 开发中的测试调试手段单一
• 常规解决方案 – 日志调试法
– 在代码中的“关键位置”添加打印语句
– 打印语句尽可能详细的打印上下文信息(函数名,局部变量,等)
– 当系统出现问题时,查看日志文件,分析问题
• 日志调试法存在的问题
– 不易维护
• 打印语句分散于产品代码的各个角落
– 影响效率
• 过多的打印语句意味着过多的 IO 操作,影响产品的整体执行效率
– 分析困难
• 当日志输出量非常多的时候,很难精确定位问题
• 也许只有添加打印语句的工程师看得懂日志输出
• 第一个版本的思考和实现
可能的选择:
1. 标准 Python 的改造
2. MicroPython 的改造
3. 实现一个 Python 语言引擎
MicroPython 简介:
1. 运行于微控器(
单片机)上的 Python 环境
2. 目标:使用 Python 语言实现硬件底层的访问和控制
3. MicroPython 有官方支持的
开发板(PyBoard)
最后的权衡
• 标准 Python 非常厚重,目标是“大而全”的开发平台
• MicroPython 面向资源受限的微控器(单片机,嵌入式开发板)
后续开发的方向
• 绑定鸿蒙设备本地接口
• 开发 Python 设备运行时环境
– 设备中一个运行 Python 脚本所需的应用程序(Runtime)
更多详细内容请下载附件查看